学术思想

“通督强脊”理论在现代骨科疾病的重要性

通督强脊”理论是指通过疏通督脉,以扶固人体阳气,强壮脊柱功能,达到防治疾病的学术观点。在中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,“通督强脊、扶固阳气”的观点很早就有,并且在疾病的防治疾病中得到了较好运用。
脊柱亦称脊梁,为人体的中坚之本,在人体中的地位若天与日,是人体阳气蕴藏、汇集、运行的主要通道。先辈在几千年前即已提出“未病先防、已病防变、瘥后防复”的“上工治未病”思想,而脊柱的健康是人体健康的关键所在,因此在“治未病”中的意义重大。我们通过探讨其渊源,总结出以“通督强脊、扶固阳气”的疾病防治方法。
1.“扶固阳气”理论的历史渊源
   中医学作为中国传承文化的瑰宝,诞生于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经验的不断总结,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保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。其间随着时代变革,历史发展,衍生了许多流派,论著颇多。《黄帝内经》和《伤寒论》为中医学领域的两大代表作。以《黄帝内经》和《伤寒论》的理论为基础,各个流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不同的观点,其中以“扶固阳气”一说影响最为深远。
   早在中国古代哲学典籍——《周易》中就形成了易学贵阳贱阴、扶阳抑阴的自然哲学思想。如《易•乾》中所说:“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,乃统天。”坤,《易•坤》:“至哉坤元,万物资始,乃顺承天。”《易•系辞下》亦说:“天地之大德日生,”“生生之为易。”可见《周易》在阴阳关系中,更重视阳气的生化作用。这些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是很大的,在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及后世历代医家的论著中,都有有关的论述和运用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曰: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”,“凡阴阳之要,阳密乃固”,“阳气固,虽有贼邪,弗能害也”。这是中医学扶阳抑阴思想的最早表述。说明人体的阳气好像自然界的太阳。自然界没有太阳,万物就不能生长,如果人身阳气不足或丧失,就会使功能减退,从而影响健康,缩短寿命,甚至“折寿而不彰”。阳气旺盛,则能抗御外邪侵袭。说明了阳气在养生预防保健中的重要作用。再者,“阴静阳躁”,“阳化气,阴成形”(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》),一切有生命的物体,都处在“无不出入.无不升降”(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》)的新陈代谢过程中。只有通过升降出入运动。才能维持生物体的生存“非出入,则无以生长壮老已”。人体就不能完结天赋的自然寿命。“非升降,则无以生长化收藏”(《索问·生气通天论篇第三》),新陈代谢停止,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。人体在升降出入新陈代谢过程中,由于阳气本身具有“躁”的特性,同样起着主导作用。总之,《黄帝内经》认为人体的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,阳气“动而不己”(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》,“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”,“阳气固,虽有贼邪,弗能害也”。
   这种重视阳气的思想在《伤寒论》临症治疗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发挥。纵观《伤寒论》一书,在辨证论治、处方用药方面也处处体现了扶阳抑阴的思想。试以其用药规律为列。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中习用桂枝、甘草、红枣、生姜、黄芩、干姜、半夏、人参、大黄、白芍等十味同药。《金匮要略》中习用黄芩、干姜、半夏、当归、桂枝、白芍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、麻黄、大黄、白术、附子、人参、茯苓、枳实等十六味同药。由此可见,仲景用药多温热,少寒凉,其意即在顾扶人体的阳气。
   《黄帝内经》及《伤寒杂病论》的这些论述和运用,一直影响到宋金、明代,形成了中医史上的温补学派。其中代表人物张景岳倡导“阳非有余,阴常不足”之说,其在《类经图翼•医易义》中,曾用易理分析了阴阳的关系,“易有万象,而欲以一字统之者,日阳而已矣;生死事大而欲以一字蔽之者,亦日阳已矣。虽日阳为阴偶而乾阳健运,阴为阳基而坤静常宁,然坤之所以得宁者,何莫非乾阳之所为?”他在《大宝论》一文中,更进一步地阐发了扶阳抑阴,阳非有余之说。“凡万物生者,由乎阳,万物之死也由乎阳,由阳能死物也,阳来则生,阳去则死。”。“天之大宝,只此一丸红日,人之大宝,只此一息真阳。孰谓阳长有余,而欲以苦寒之药伐此阳气,欲保生者,可如是乎?”
2.通督强脊的历史渊源及作用机理
(1)督脉的循行路线
   督脉为阳脉之海,督脉循行《素问•骨空论》日:“督脉者,起于少腹之下……,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,少阴上股内廉,贯脊属肾,与太阳起于目内眦,上额交巅,上入络脑,还出别下项,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,入循膂。络肾……”。《灵枢•经脉》曰:“督脉之别,名日长强,挟脊上项,散头上,下肩胛左右,别走太阳,入贯膂”。《难经》说:“督脉者,起于下极之俞。并于脊里,上至风府,入属于脑,上巅循额,至鼻柱,阳脉之海也”。督脉为阳脉之海,手足三阳经均与其交会,故其对全身的阳经脉气起着统率和督促的作用。又因督脉与任脉相衔接,而任主一身之阴,为“阴脉之海”,因此督脉与十二经脉联系密切。另一方面,督脉循行于头部、脊柱内和脊柱两侧,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邻,督脉之别“别走太阳”,并与足太阳经多处重叠,经气交通,共主一身之阳气。五脏六腑之气皆通过背俞穴与足太阳经相联系,故督脉与脏腑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。
   此外,“阳主动,阴主静”,“阳化气,阴成形”。督脉上络脑,脑功能的正常发挥,依赖于督脉所统领的阳气的温煦和推动。首先,“头为诸阳之会”,阳经经气的盛衰与脑功能正常与否关系密切。督脉可以通过调节阳经经气维持脑的正常功能。督脉阳气充足则脑功能活跃,神思敏捷。督脉阳气虚衰则脑功能低下,神思迟钝;其次,督脉阳气亏虚则一身阳气皆不足,不仅使脏腑功能活动低下,气血津液生化不足,而且输送乏力,气血津液难以上奉脑窍,这都会导致脑窍空虚,神失所养。再次,阳失温运,则气血不畅,水湿停聚,痰浊瘀血闭阻经络。若痰瘀阻滞脑络,则清空受扰,神机不用。故督脉通,督阳振,则一身之阳充盛,则阳能卫外,腠理致密,以御外邪之侵袭;故张洁古说:“督脉,其为病也,主外感风寒之邪。督阳衰,则一身之阳尽衰。故而通调督脉、补督助阳,首先可以鼓舞一身之阳气,温煦脏腑,激发五脏六腑和脑的功能活动:其次可以升举清阳,祛瘀阻之痰浊,启蒙蔽之神志。
(2)督脉的生理功能与颈椎的生理
   督脉主要生理功能包括:①维护阳气,卫外御邪。督脉为阳脉之海,统摄诸阳,与各阳经交会,可通达阳气于皮肤腠理,具有抵御外邪侵袭的功能。②温煦脏腑,敷布命火。督脉联络诸经,且通过其分支与肾相连,故叶天士有“八脉隶于肝肾”之说,肾为命门之所在,内藏元阳,为全身脏腑器官动力之源,督脉“贯脑属肾”,与肾、脑关系密切,且元阳要借助于任督二脉通行元气而布达于全身。此外命门动气须与督脉之气相结合,才能发挥力量,而命门功能,实际上是督脉之气与肾中动气相结合的综合功能。③通达阳气,养脑益髓。督脉为诸阳经总汇,总督诸阳,其“贯脑属肾”与肾、脑关系密切,阳气充则骨正筋柔,阳虚则寒,寒则筋拘挛,若督脉气衰,阳气不振则可致痹证、腰背疼痛、脊柱强直等症,亦可致中风失语、半身不遂等症。④主生殖,参与生化。《素问·骨空论》曰:“督脉者,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,女子入系廷孔……其络循阴器合篡间,绕篡后……合少阴上股内后廉,贯脊属肾,与太阳起于目内眦……还出别下项……挟脊抵腰中,入循膂络肾……此生病……为冲疝。其女子,不孕癃痔遗溺嗌干。”可见督脉与人的生殖功能密切相关。另外在营气的生化过程中,督脉的气化作用对其有着重要影响。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,中医督脉的走向及生理功能与颈椎的解剖位置及生理功能有关。

 

 

关怀模式 恢复